破解SaaS协同困局!销售部与客成部如何协同实现1+1>2
[ 2025/10/21 10:09:17 ] 来源:帮我吧
在 SaaS 企业的营收增长链路里,销售部与客户成功部从来都是 “前后接力”的关键搭档——销售部冲锋在前,以 LTC 体系为核心开拓新客、促成首单,把“潜在客户”变成“合作客户”;客户成功部深耕在后,依托 ITR 体系维护老客、推动续费增购,让“合作客户”成为“长期客户”。
二者不是 “各管一摊” 的独立存在,而是共担客户全生命周期的 “战友”,协同不好,各方就会陷入无尽的内耗,协同好了,便能实现 “1+1>2”,真正实现客户价值与企业营收的双向增长。
近日,“帮我吧”直播间围绕“SaaS模式下销售与客户成功部门如何协同实现1+1>2”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本次直播由帮我吧营销中心负责人张雪凤主持,特邀帮我吧销售体系负责人马力与客户服务及客户成功部负责人栗永吉,两位实战派大神,用金万维内部操盘经验,从职责边界、客户交接、商机分配、组织能力等维度,系统拆解协同难题,满满都是可落地的干货,吸引近 1400 位软件人在线围观! 直播中,两位嘉宾从“职责定义”切入,先厘清了销售与客户成功部门的核心边界: 销售部门(LTC 体系):主打新客开拓,从获客、需求调研、方案传递到签约回款,再协同交付部门完成项目交接,同时肩负战略客户(SVIP)的持续经营,核心目标是 “把客户请进来”; 客户成功部门(ITR 体系):聚焦老客维护,从客户上手指导、运营数据分析,到续费增购与运维问题解决,还要支援销售提供案例数据、反哺产研迭代建议,核心目标是 “把客户留下来、服务好”。 但实际操作中,行业通病却很突出:有公司的销售想垄断所有商机,客户成功因背负增购任务不愿移交客户;也有客户成功发现商机转交给销售后,对方不重视、无反馈,慢慢筑起“部门墙”。针对这些痛点,两位嘉宾结合金万维的实践,给出了一套 “从客户分级到责任共担” 的解决方案。 金万维将客户根据客户贡献、战略价值、行业属性划分为 SVIP、VIP、普通三类,销售想持续经营客户,必须提交详尽经营计划,经公司评审通过后可保留部分SVIP客户,避免“凭感觉锁客”。但服务运维工作仍由客户成功部门承担,销售负责商务关系与增购推动。 客户验收后,原则上 10 个月内移交客户成功部门,但交接不是 “一交了之”: 交接流程标准化:销售需提交 “交接任务矩阵表”,包含客户决策链图谱、需求清单、历史承诺等基础资料,并召开内外部交接会议,明确客户价值与后续服务接口。通过“保姆式交接”,销售与项目人员在交接期内全程协助,逐步撤出,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交接后 3 个月为 “高敏感期”,若客户流失(健康度下降、人员适配问题),需复盘分析主责方,由总经理仲裁并实施负激励,倒逼双方重视交接质量。 客户会不会流失,数据说了算!金万维从三个维度评估客户健康度: 活跃渗透:监控客户每日 / 每周登录频率、模块功能覆盖率、核心功能使用深度; 场景匹配:看产品与客户业务需求的契合度,以及与客户其他系统(财务、售后等)的对接深度; 满意度与推荐值:定期回访测 “净推荐值”,针对价格敏感型、服务需求型客户做分层调研。当健康度≥70%,客户相对安全;若≤30%,立即成立 “拯救小组”,避免客户流失。 为高效破解 SaaS 企业销售部与客户成功部的商机协同难题,需先明确清晰的商机归属原则,再搭配公平灵活的收益拆分机制,既避免部门内耗,又能激发双方积极性。 在商机归属上,针对战略客户的大额增购需求、涉及多部门协同的复杂商机,由销售部主导全流程推进——凭借其对客户战略的深度理解与商务攻坚能力,确保商机高效转化。 而客户日常运营中的流程优化需求、现有模块升级诉求及运维服务衍生的潜在商机,则由客户成功部主导对接——依托其对客户业务场景的熟悉度与长期服务建立的信任,更易精准匹配需求。 同时,为大化挖掘内部商机潜力,企业需建立“全员销售”专项机制,无论是销售、客户成功团队成员,还是售后、运维等其他部门员工,只要提供有效商机线索,在商机成交后均可享有对应分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全员挖商机”的良性氛围。 客户成功人员: 需具备场景洞察力:把产品功能转化成客户业务成果; 数据分析能力:具备基础数据思维,能解读行为数据与健康度; 行业顾问能力:输出行业趋势报告,反哺产品迭代; 商务谈判能力:掌握合同条款与风险规避; SaaS 大客户销售: 要懂行业痛点、会做基础方案(参与撰写与讲解解决方案)、要有关键人突破能力、有自驱力,还要能协同内部团队。 在SaaS企业的组织演进中,销售与客户成功部门的协同关系正经历着从“割裂”到“融合”,终走向“价值共同体”的深刻变革。 当前,金万维正通过帮我吧建立清晰的客户分级体系、打通端到端的服务流程,实现从销售到交付再到运维的无缝衔接,并依托帮我吧自身的工单系统、客户健康度看板等工具,构建了标准化、可视化的协同工作流。同时,通过SLA和OLA的双重保障,确保跨部门协作的效率与质量。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产品模块,增强客户依赖度与粘性,构建产品护城河、通过AI赋能协同流程、打破传统的职能边界等,实现大化协同效应。 希望这套清晰的客户归属方案,能为您企业的协同管理带来些许实用启发,助力您打破部门内耗、激活团队合力。